點擊排行
2015年08月18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孟月明
日本移民政策與對華侵略
2015年在中日关系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纪念意义。今年的4月17日,是中日《马关條约》签订120周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历史的车轮无论走过70年还是一个多世纪,在日本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痛尚未痊愈时,日本国内以安倍为首的右翼势力却在不断否认侵略战争、篡改侵略历史,在有违世界和平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在日本兩次對華侵略中,武裝侵略都是極爲殘忍的。但發動戰爭絕不是日本侵華的終極目的,占領土地、殖入人口,實現領土延長和國勢強大,才是其真正目的。因此,戰爭和移民是互爲表裏的兩種手段。從計劃制定、政策執行、步驟實施到危害顯現,移民政策都是日本對華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日本對華移民侵略史研究,透徹了解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本質,是警醒和喚起日本正視曆史的有力教材。
在中國近代屈辱史中,日本是唯一對中國進行過大規模移民侵略的國家。由于地緣差異,西方國家離中國相對較遠,日本和中國則一衣帶水、相互比鄰;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島國特性,土地有限和生育政策的寬松,使得人多地少成爲日本無法克服的矛盾。日本多數資源從海上取得,而海嘯和地震又極爲頻發。對于日本自身而言,揮之不去的危機意識以及軍國主義道路,將日本帶上了窮兵黩武的對外侵略的不歸路,堅船利炮成爲鳴鑼開道的先鋒,移民侵略則成爲緊跟其後的手段。隔海相望的中國和朝鮮早已成爲日本垂涎三尺的大陸國家。侵略圖謀加移民政策,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野心和日本國民改變個人命運的“夢想”就這樣天然地連爲一體。
日本向台灣移民
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條约》,将我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占据台湾后,日本军政各界一致认同向台湾大规模农业移民,移民政策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重要手段。直观上看,农业移民是以发展经济为目标进行农业经营,但根本目的却是巩固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为日本向热带地区扩张做准备,解决母国人口过剩和土地过少的危机,在同化台湾人民的同时起到巩固国防的作用。在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日本对台湾实施了大规模农业移民计划。据统计,到1945年我国正式收复台湾时,在台日侨总数为308232人。农业移民加快了日本对台湾资源的掠夺,也成为日本产业向东南亚地区扩张的重要踏板。日本对台湾的移民侵略政策还对其后的殖民扩张具有重要参考性和典范性意义,是日本向库页岛、朝鲜、中国东北和南洋进行殖民侵略的蓝本。
日本向東北移民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统治权,开始积极谋划向东北地区农业移民。但由于当时中国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购买土地,因而,日本对东北的早期农业移民数量有限,移民地区也只限于旅顺、大连租借地和“南满洲铁道附属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快速占领东三省,大规模农业移民计划相继展开。日本对我国东北移民经过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日本本土和我国东北分别成立了专门的移民机构。1936年8月,“满洲移民政策”被广田弘毅内阁定为“七大国策”之一,1937年正式实施。1939年12月,《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作为日本对伪满移民政策的“最高法典”正式出台。日本对我国东北的移民被国策化、法制化,移民政策在日本侵华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1939年2月起,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掩盖移民的侵略本质,决定把与“满洲移民”相关名称一律更换为“开拓”,“移民团”改称“开拓团”,这是日本 “伪满开拓团”被称呼至今的缘起。据日本战犯古海忠之笔供: 1945年日本投降时,中国东北的日本农业移民实际数共计10.6万户,31.8万人,其中有“青年义勇队”移民10.8万人。截至1944年9月,日本在我国东北的侨民总数1662234人,约占中国战区全部日侨的四分之三。
日本向華北、華中移民
随着日本对华军事占领区域扩大,日本对华移民的地区、规模和数量也不断扩大。日本全面侵华前,华北的日本移民数量已有相当规模,七七事变后,日本宣称“要向河北省各地移日籍10万户至30万户”,之后又将移民计划增至“5年移民华北200万户”。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为把华北变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在国内兵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推行大规模对华移民计划,1942年9月达到最高峰408670人。华中地区的日本移民以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主。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市中心迅速建立“日人街”,大量殖入日本移民,并给予殖民特权。日本对华北、华中的移民政策与对我国的台湾、东北以农业移民为主截然不同。华北、华中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日本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以工商业和自由移民为主,在掠夺财富的同时,力图使中国城市社会日益日本化与殖民化。1946年1月5日“中美联合遣送日人会议”公布的数字显示,上海待遣返的日侨日俘人数为 759250人,华北待遣返的日侨日俘人数为432300人。
日本向華南三竈島移民
日本侵華期間還向華南地區的三竈島(1953年前屬于廣東省中山縣,現在屬于珠海市)派出過農業移民團。對此鮮有人知,至今只有日本學者蒲豐彥進行過學術探討。日本海軍陸戰隊在1937年12月6日攻占了三竈島。從1938年2月18日開始在島上修建軍用機場,命名爲“海軍第六航空基地”。爲了鞏固和加強“第六航空基地”,日本政府在1939年9月和1941年先後分兩批向三竈島派出了移民。到1943年10月,他們在島上已經形成了有90多戶、400人左右的“沖繩村”。日本向三竈島派出的移民數量雖然不多,但對此處日本移民團的研究卻具有代表性。一方面,此問題完全是日本資料和日方學者觀點,是對華南地區日本農業移民團研究先例,而且日本沖繩縣向中國的東北地區和南部地區派出國策性農業移民是同時進行的。這對日本移民侵略研究的全面性具有重要補充價值;另一方面,日本向三竈島派出移民不是單純爲了農業生産,而是更多肩負起軍事防禦功能,以移民爲名儲備後備兵源。
對華移民政策貫穿于日本兩次侵華戰爭全過程,移民殖入既是侵華手段,也是侵華目的,並成爲日本戰敗後曆史遺留的焦點問題。戰後一批批日本僑民順利遣返,大量日本遺孤被中國人收養,如今黑龍江省方正縣仍矗立著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處爲異域入侵平民死難者而建的公墓。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不忘曆史的不應僅僅是中國及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更應警醒作爲日本軍國主義受害者和犧牲品的日本人民,只有正視曆史方能放眼未來。
(作者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以來日本對華移民侵略問題研究”負責人、遼甯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