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反思
光明日報08-19 04:04
十年前肇始于美國、席卷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那場國際金融危機給整個世界經濟帶來的重創與破壞,讓人們至今仍心有余悸。如今回顧總結,一個非常重要的啓示是,金融危機是虛擬經濟的危機,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是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
金融作爲現代經濟的核心,既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也有力地推動著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金融衍生品等組成的虛擬經濟的擴張並非始終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步。十年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就是虛擬經濟盲目擴張的惡果。
美國在20世紀後期特別是克林頓政府時期,隨著知識經濟逐漸到來,開始有一個制造業外移的過程。2000年,IT業泡沫破裂,美國股市大跌,美國經濟自此結束了自1991年以來長達10年的號稱“克林頓奇迹”的高速增長期,開始步入了低速增長階段。2001年突如其來的“9·11事件”雪上加霜,嚴重打擊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國經濟的下滑速度。爲拯救美國經濟,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期間,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利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的曆史最低水平,並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此舉目地是爲流動性松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國證券市場,但也催生了美國的樓市泡沫,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投機樓市的隊伍中。但是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從2006年第三季度起,全美房價出現下跌,伴隨美國經濟疲軟,年跌幅從2007年一季度的1.73%快速擴大至2008年上半年的15.38%。樓價一跌,此前被掩蓋起來的按揭信用危機便爆發了。所以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就是虛擬經濟盲目擴張的惡果。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達到嚴重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巨額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直至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縱觀後金融危機十年的曆史,作爲應對經濟危機的舉措,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實際是用虛擬經濟的辦法制止虛擬經濟、用泡沫化的辦法應對經濟泡沫。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推出了四輪量化寬松政策。與正常情況下央行的利率杠杆調控完全不同,面對經濟低迷,量化寬松更多地用于經濟危機時的經濟刺激計劃。量化寬松調控目標爲長期低利率,國家央行持續向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向市場投放大量貨幣。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是微調,而是一劑猛藥。鑒于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通過量化寬松,實質上是向全球征收鑄幣稅,剪全世界的“羊毛”。這一非常規政策,通過非常規貨幣政策推高金融資産價格,實際上對降低市場利率及促進信貸市場恢複的作用並不明顯,特別是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作用甚微,因爲多數企業主要是用錢來回購股票,而不是投資于産能。結果是虛擬經濟以幾何級數增長,規模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導致美國制造業進一步外流,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歐美虛擬經濟禍水的外溢,2008年金融危機何嘗不是?美國金融衍生品等組成的虛擬經濟的擴張並非始終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步。量化寬松的著力點不在于實體經濟本身,而在于通過資本運作應對金融危機,成就經濟增長。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
目前全球債務水平和杠杆率高企,世界經濟仍然沒有完全走出低谷,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是很大的風險。爲了應對次貸危機,長期量化寬松的政策導致目前的全球債務水平和杠杆率高企,導致政府和市場的杠杆率都處于高位,而各國政府對風險的應對能力沒有提高。金融危機“宿醉”未解,債務水平高企的危機感再次襲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公告顯示,2016年時全球債務創下了164萬億美元的新高,這相當于全球GDP的225%,這個數字比2009年時的前曆史紀錄高出12個百分點。過度舉債,達摩克利斯之劍在世界各國高懸。歐洲、日本、美國的“再工業化”的运行均遇到较大障碍。金融业链條长,市场信息不对称,价值实现过程曲折,既有“黑天鵝”的騷擾,也有“灰犀牛”的攻擊,各類風險苗頭很多。面對危機陰雲,IMF所提出的應對措施包括適時退出QE、制定監管和財務政策工具以及實施財政改革,以提高生産率,增強人力資本和實體資本。
應對金融危機,既要從金融角度找症結,更要從非金融視角找出路,必須深刻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金融危機10周年最大的啓示在于,僅靠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必須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任何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一國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石。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系,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爲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爲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要讓金融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作爲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當前,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複蘇,正處于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上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提供的動能面臨消退,新一輪增長動能尚在孕育。面對保護主義擡頭,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的形勢,要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創新、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數字經濟的曆史性機遇,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金融創新,要在需求端發力的同時,更多地在供給側下功夫,更加注重以客戶需求爲導向、以服務創造價值,靠競爭力吃飯,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作者:梁啓東,系遼甯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 上一篇:喜訊
- 下一篇:遼甯社會科學院召開意識形態暨陣地管理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