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貊國”與“發人”本系一源
2019年04月08日 08:20 來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满岩
關鍵詞:山海經;貊國;史籍;
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古代東北地區曾有一支重要的古民族——貊族。貊族屬于混血民族,是新樂先民、高台山先民、馬城子先民等東北土著民族同東夷諸部族融合後的民族共同體。據《逸周書·王會》《山海經·海內西經》《後漢書·東夷傳》等史籍記載,由于所處時代不同,地理分布各異,以及源自貊族的族群不斷分支,貊族見諸史料的名稱有著不同記載,如貊國、發人、大小水貊、梁貊等。
燕將秦開攻滅貊國
《山海經·海內西經》載:“貊國在漢水東北,地近燕,滅之。”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謂:“漢水當作遼水。”因此,“貊國”當在今之東遼河、下遼河流域。《管子·小匡》載:“(齊)桓公伐山戎,敗胡貉,破屠何,而騎寇始服。”其中“胡”爲東胡,“貉”爲貊族。這說明,當時被齊桓公擊敗的“貉”(貊)是依附于東胡族的,故稱“胡貉”。齊桓公北伐時所征服的貊及燕國所滅掉的貊,當爲遼東北一帶的貊人。因此,貊國應當是貊人主要在沈陽、新民、康平、鐵嶺、開原、西豐、撫順、新賓、清原、本溪等一帶所建之國。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燕有賢將秦開,爲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裏。與荊轲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據《三國志·東夷傳》裴注引《魏略》:“取地二千裏,至滿番汗爲界,朝鮮遂弱。”可見,秦開在北擊東胡後, 緊接著揮師東進, 越過遼東地區,直抵朝鮮半島西北角。在秦開向東進軍過程中,沿途滅掉了遼東地區貊人建立的部落小國。
秦開破東胡後,燕國在今遼甯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即大淩河、小淩河流域和灤河上遊,設置五郡:上谷(治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漁陽(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區西南)、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省平泉縣)、遼西(治所在今遼甯省義縣西)、遼東(治所在今遼甯省遼陽市),並修築長城:西起今河北省獨石口北灤河南的大灘一帶,東經圍場、赤峰、敖漢,由奈曼、庫倫南部進入阜新,又經彰武、法庫至開原一帶,跨越遼河,然後折而東南,經新賓、寬甸,進入朝鮮境內,沿昌城江、大甯江而至博川。因此,東胡北退千余裏。根據考古發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甯城縣南山根、遼甯省朝陽縣的十二台營子和葫蘆島的烏金塘,發現了相當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東胡墓葬;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漢旗、甯城縣,發現了300多處東胡遺址。可見,燕設五部原來是屬于東胡和依附東胡之貊部。
發人爲東北貊人專用詞
《逸周書·王會解》記載了東北地區古族、古國到中原參加“成周之會”的史事,所記參加“成周之會”的古族中,有稷慎、濊人、良夷、發人、高夷等。其中,稷慎在史籍中亦寫作息慎、肅慎,學界一般認爲這是生活于今牡丹江地區的古代民族;良夷即樂浪夷,它是生活于今朝鮮大同江中下遊地區的古朝鮮族的先人;“濊人”應是夫余、沃沮、東濊等族的先人,生活于今吉林省大部地區以及朝鮮半島東北地區;關于發人,《大戴禮記·少閑》記載:“海外有北發,與肅慎並列”,北發,《管子》作“發”,《逸周書·王會解》作“發人”。可見,發人即指史籍所載之“發”“北發”。郭沫若謂:“濊與發分明兩族,發與貊聲更相近,殆發即是貊也。”可見,“發”與“貊”通,發人即貊人,“發”是東北貊人的專用詞。
《大戴禮記·少閑》載:“昔虞舜以天德嗣堯,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成湯卒受天命。”《大戴禮記·五帝德》載:“山戎、發、息慎”;《史記·五帝本紀》亦載:“北山戎、發、息慎”,這個居處山戎與息慎之間的發,就是活動在東北地區的貊人。周初,發人又與山戎、肅慎等一道,向周王朝進貢,貢物爲麃。《逸周書·王會解》載:“發人麃麃者,若鹿迅走。”可見,發人在舜、禹、商湯、周文王時,均見于史籍記載。其分布範圍當在山戎(今大淩河流域)及肅慎(今松花江以東)之間。孔晃注:“發,亦東夷”;《管子·輕重甲》載:“八千裏之發、朝鮮可得而朝也。”這都說明“發”距齊約八千裏,與朝鮮相鄰,兩者與齊的距離相差不遠,而“發”較近,故均將“發”置于“朝鮮”之前,此“朝鮮”在今朝鮮半島西北部,齊在今山東省。故“發”當在今遼甯省東北部,地處中原前往東北腹地和朝鮮半島通道之上。
再根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貊国在汉水(辽水)东北”,可知发人与《山海经》描述的貊国地望吻合,发人应主要在今沈阳、新民、康平、铁岭、开原、西丰、抚顺、新宾、清原、本溪等一带。这一带也是新乐下层文化、偏堡子文化、新乐上层文化、高台山文化、凉泉文化、马城子文化、顺山屯文化等文化遗址的集中带。辽宁省开原市八棵树镇的团山遗址应为貊族(发人)居住遗存,这里发现的陶器多为豆和壶,在辽北貊族中,这些器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使用。团山遗址内,散落大量的夹砂黑、黑褐、红褐色陶残片。其中,陶器残片有鬲、豆、罐、盆、网坠、纺轮;石器有斧、双孔石刀等。地表遗物中还有陶器的器足、器耳等,这些器耳形制多样,有柱形、鸡冠形、舌形、环形等若干种,尤以环耳、桥状耳居多,其中,鸡冠耳有一种呈窄长條形。器表装饰有之字纹、戳点纹、网格纹、弦纹等。团山遗址附近,还有貂皮屯石棚和李家台石棺墓等遗存。
殘余發人退居燕之東北
春秋戰國以後,發人(貊人)大都與華夏族融合,未被融合者則退居燕之東北方,即今遼甯省東部和吉林省東南部,如後世所稱“小水貊”“梁貊”等。
《后汉书·东夷传》谓:“句骊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李贤注引《魏氏春秋》进一步解释曰:“辽东郡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因名之小水貊。”李贤注引《魏氏春秋》曰:“‘小水’在辽东郡西安平县北,即今辽宁宽甸县南。其地产良弓,史称‘貊弓’,此部貊人因居于‘小水’,故名。”有关小水之说,学界主要有靉河与浑江二说。刘子敏认为,根据《三国志》记载:“西安平(今靉河尖古城) 北有小水”,而靉河则是从西安平之西流过,靉河位于辽东长城之内,而辽东长城之内的貊人早已融入燕、汉民族,在东汉和曹魏时期,靉河流域是汉人的分布区,故而不可能还有貊人部落存在。此外,又因靉河水流过于涓细,无法与“大水”鸭绿江相比,并且缺少相应考古遗迹,故小水应为浑江无疑。
梁貊與小水貊也並非等同關系,梁貊獨自爲一族,小水貊亦獨自爲一族。據史料記載,漢代貊後裔有稱梁貊者,居梁水上遊一帶。梁水,古水名,先秦曰衍水,漢稱大梁水,唐曰梁水,遼稱東梁河,即今遼河的支流太子河。《三國史記》對于梁貊亦有簡略記載:西川王十一年(280),藥廬“拜達賈爲安國君,知內外兵馬事,兼統梁貊、肅慎諸部落”;烽上王元年(292)春三月,“殺安國君達賈……國人曰:微安國君,民不能免梁貊、肅慎之難,今其死矣,其將焉托,無不揮涕相吊”。梁貊的文化當屬太子河上遊地區的馬城子文化,馬城子人也應是梁貊先祖。馬城子文化是東北地區一支早期青銅文化,與夏家店下層文化隔遼河並行發展,分布于太子河上遊地區,是遼東地區洞穴墓、石棚、石棺墓文化的發源地。
綜上,《山海經·海內西經》之“貊國”當是“發人”(貊人)在今沈陽、新民、康平、鐵嶺、開原、西豐、撫順、新賓、清原、本溪等一帶所建之國。春秋戰國以後,“發”改爲“貊”,有的並入燕,納入華夏族;未被融合者則退居燕之東北,即今遼甯省東部和吉林省東南部地區。
(作者單位:遼甯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