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位于蒙古國色楞格省蘇赫巴托的鐵路樞紐
王灵桂 毕德利
應蒙古國總理呼日勒蘇赫邀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7月10日至12日訪問蒙古國,此訪再次引發人們對蒙古國這個北方近鄰的興趣。人們對蒙古國的了解似乎更多停留在曆史記憶中,那麽,蒙古國是個怎樣的國家?其對外持何種政策?怎樣看待今天的中蒙關系?
以畜牧、采礦爲主的內陸國
說起蒙古國,成吉思汗是繞不開的話題。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到1368年元朝滅亡這段時間,蒙古人曾建立了橫跨歐亞、亘古未有的龐大帝國。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于1949年10月與其建立了外交關系。
蒙古國地域遼闊,是世界第二大內陸國,人口300余萬,當地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爲主,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較高,這些因素決定了蒙古民間對外交往較少,經濟發展較慢。
蒙古國北部與俄羅斯接壤,東南西三面與中國爲鄰,是亞歐大陸具有重要地緣戰略價值的國家。近年來,隨著蒙古國經濟發展的加快,特別是該國諸多特大型礦藏如銅礦、金礦、煤礦及鈾礦的發現和開發,蒙古國戰略地位日益提升。
從“等距離”外交到“第三鄰國”策略
冷戰結束後,蒙古國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放棄了長期奉行的一邊倒向蘇聯的外交政策,轉而重點發展與中俄兩國的“等距離”外交關系。《蒙古國對外政策構想》確定,蒙古國奉行開放、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把同中國和俄羅斯建立友好關系作爲其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
本世紀初,蒙古國將外交政策拓展爲“愛好和平、開放、獨立、多支點”,將“第三鄰國”策略寫入對外政策構想,提升了對西方國家、聯盟的重視程度。後來,蒙古成爲上海合作組織首個觀察員國,與北約建立“全球夥伴關系”,加入歐安組織並成爲該組織第57個成員國。
“第三鄰國”策略,出自蒙古人特有的“三個基石”理念,即一口鍋支在地上,兩塊石頭是撐不起來的,必須要有第三個支點。在蒙古國看來,三個支點中,中、俄兩國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美、日、韓、印和歐盟等,都能起到第三個支點的作用。
曾謀求“永久中立”
2015年9月,時任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蒙古國將實行“永久中立”政策,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蒙古國媒體及學者表示,“永久中立”在蒙古國外交政策中屬于新提法,實際是“第三鄰國”政策的邏輯延伸,二者存在共通之處,即著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对于“永久中立国”,国际法定义为“它的独立和完整完全是由條约担保的,條件是它承诺不参加军事同盟(除抵抗攻击外),而且也不承担可以间接地使它卷入战争的义务”。谋求 “永久中立”是一个国家的权利,蒙古国的这一提法暂未得到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可。不过蒙古国也给自己留有余地,比如,额勒贝格道尔吉曾公开解释:“宣称中立的国家保留修改、更新和放弃中立政策的权利”。如今,随着蒙古国领导人的更替,谋求“永久中立”地位的说法在蒙古已鲜有提及。
“發展之路”對接“一帶一路”
中蒙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蒙古國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夥伴,也是最早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
今年4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的見證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蒙古國外長朝格特巴特爾簽署了《中蒙建交70周年紀念活動計劃》,拉開了中蒙兩國政治、經貿、人文領域和地方交往的大幕。
巴特圖勒嘎的河北之行,把蒙古國“發展之路”與“一帶一路”的對接推向深入,有利于蒙古路網規劃與中國港口互聯互通,使蒙古這個內陸國家,借助“一帶一路”,與“第三鄰國”的往來更加便利。(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遼甯社會科學院低碳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