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遼甯在支援三線建設中的重任
——《新華文摘》2019年11月5日(第21期)
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三線建設不僅僅是國家層面上工業布局的大調整,也是個人層面上牽動著千萬個中國家庭的大變動。在大三線建設中,遼甯支援力度之大,涉及行業之廣,搬遷設備、援建人員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在全國各省區市中處于前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爲中心的遼甯工業布局初見端倪,在支援大三線建設中,根據國家倡導的“好人好馬上三線”原則,遼甯將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等城市中工業實力雄厚的企業的優秀幹部、技術骨幹和先進設備陸續派遣、遷往四川、貴州、甘肅、甯夏、青海等地。具體做法一是“建”,二是“遷”,即到內地建立新廠或把遼甯一些企業的部分設備和人員遷到內地。援建的行業廣泛,涉及遼甯的軍工、鋼鐵、機械、化工、電力、醫藥等多個重要行業,對內地經濟建設和工業布局産生了深遠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至1965年,遼甯地區遷往內地和正在遷往內地的企業及技術支援項目共140 個,調出約8萬人左右。”
遼甯支援三線建設的企業大多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企業,設備基本都是最新技術成果。如沈陽低壓開關廠抽調了500余人和130台優質設備去甘肅天水,建成了長城控制電器廠。1970年,該廠調79台設備和50名職工支援河南開關廠。之後又派出大量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支援河南鶴壁、四川德陽及西安、新疆等地的開關廠建設。
大連、撫順在機械、鋼鐵、礦業、石油、醫藥等方面援建了大量設備和人員到四川、青海、貴州、甯夏、甘肅、陝西等地,解決了當地工業産品短缺的問題,提升了當地的工業水平,特別是對當地日後的工業布局和經濟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如大連機車車輛廠制造柴油機配件車間和生産罐車車間員工3000人分別遷往四川廣元和青海西甯,建成了廣元柴油機配件廠,使青海西甯能年産罐車2000台。撫順鋁廠的3台矽鐵電爐及員工 500 人和純矽車間的員工80人分別遷往甘肅蘭州和貴州都勻,建成了蘭州河口鐵合金廠和貴州純矽廠。此外,爲配合三線建設整體戰略部署,遼甯將大連醫學院的1200名學生、400名教職工和教學設備及附屬醫院的部分人員、醫療設備遷往貴州。沈陽東北制藥六廠的麻醉藥品車間遷往甯夏中衛縣,本著勤儉節約的原則,利用當地一個廢棄的鐵廠作爲廠址進行藥品生産。
作爲新中國第一個恢複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鞍山鋼鐵公司在支援三線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遵照中央“既出鋼材,又出人才”的指示,鞍鋼不僅爲自身發展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還先後爲國家有關部門、大中型企業及科研設計部門輸送了大批科技人才。中央提出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後,鞍鋼掀起了支援三線建設的熱潮。1965年4月,鞍鋼建設公司組成了第三冶金建設公司,援建甘肅酒泉鋼鐵公司。同年,鞍鋼調出技術骨幹14349人,支援包頭鋼鐵公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武漢鋼鐵公司的生産建設。1966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由遼甯省和鞍山鋼鐵公司包建四川攀枝花鋼鐵基地和貴州水城鋼鐵廠,此後,鞍山鋼鐵公司累計調往四川攀枝花鋼鐵公司領導幹部及技術骨幹6799人,調往貴州水城鋼鐵廠2522人,有力支援了攀枝花鋼鐵公司和貴州水城鋼鐵廠的建設和生産。
與此同時,遼甯還援建了一批軍工企業,較爲著名的是四一〇廠。四一〇廠是航空工業部的大型骨幹企業,被列爲“一五”計劃時期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中央做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後,四一〇廠先後對內地兩個航空工業基地實行包建、包遷、包投産,從設備、技術和管理上給予全面支援。從1958年到1976年,四一〇廠先後支援內地大、小三線廠各類人員8880人,機床設備118台,工模具12598套(件)。遼甯援建的軍工企業還有五二三廠、三七五廠、七二四廠、一一九廠等。
作者:黃巍(遼甯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 曆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