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實踐新論】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關鍵之舉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2020-07-24 13:47
編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習近平總書記7月21日在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強調,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産力。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爲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當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産生巨大沖擊,我國很多市場主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可以說,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保市場主體”。
保市場主體在“六保”中具有打基礎、固根本、穩預期的意義
市場主體一頭連著經濟發展大局,一頭連著老百姓的就業和消費,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9年底,我國已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其中企業3858萬戶,個體工商戶8261萬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雙創”等一系列激勵政策支持下,我國新登記市場主體持續保持高增長,2019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377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2萬戶,活躍度70%左右。
保住市場主體,經濟回升就有動力,就業就有支撐,産業鏈資金鏈就能穩定運轉。“保市場主體”在“六保”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等的前提和基礎,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內在動力、提升經濟長期發展能力,對于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具有打基礎、固根本、穩預期的重要意義。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精准施策、精細服務,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爲市場主體優化升級賦能。
但也要注意到,當前的市場微觀主體多但個體能力不強,市場微觀主體規模相對較小,企業類市場微觀主體占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具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還不高,企業作爲産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尚需強化;企業信息化、智能化、“互聯網+”程度還不夠高,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建設還有待強化,對新舊動能轉換的支撐作用還需加強。
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是保市場主體應有之義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企業數量占全國市場主體總數的90%以上。因此,保住民營經濟“活下去、活得好”,是保市場主體的堅實基礎和應有之義。
民營經濟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具有産權明晰,決策自主,機制靈活,市場運作效率高、成本低等優勢。同時,民營企業自身有著強烈的發展願望,也有著投資和市場開拓欲望。那些經濟發展快、效益好、活力足的地區之中,民營經濟較爲活躍,在社會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近年來,東南沿海地區之所以快速發展,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是重要原因之一。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既要講國強,也要講民富,這都需要一大批企業支撐。促進區域經濟活躍,必須再造微觀基礎,強化微觀主體。民營經濟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動民營企業不斷走向更加廣闊的舞台,讓民營企業的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出來。
保市場主體,重點是救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嚴重遭受疫情沖擊,不少企業資金儲備少,經營困難,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應對風險能力較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突出表現爲産業鏈資金鏈中斷、訂單需求驟減等。另一方面,我國有8200多萬個體工商戶,占企業總數60%以上,帶動就業人口超過2億,是數量最多的市場主體,是群衆生活最直接的服務者。因此,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是避免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重大沖擊風險的關鍵所在。
保市場主體,要處理好發展大企業、骨幹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准確認識“大”與“小”的關系。保市場主體,既需要抓立竿見影的大項目、大投資,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中小微企業。“大”與“小”有各自的優勢和定位,大項目有帶動性,小企業有輻射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極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克服以大爲好、以大爲尊的“大”的情結,走出大工業、大項目、大制造的舊思路,樹立起大小協調、互爲促進、相得益彰的新思路,必須充分考慮居民的持續就業和收入持續增長問題,形成生産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著力做好中小微這篇“大”文章。抓“小”,反映的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創新理念。“億萬千百十,皆起于一”。扶持中小微企業,要從小處做起,從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經營需求與人民群衆的生活需求做起。各地出台一系列舉措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禮包的沈澱效應逐步凸顯,市場主體數量節節攀升,“專精特新”小微企業不斷增多,企業活力不斷增強。可以說,小企業可以有大發展,小舞台也可以展現大世界。
保市场主体,要创造條件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
保市场主体,各级各部门要创造條件对接企业需求,以更精准的举措帮扶纾困,抓紧将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环境。
一是提振發展信心,給“自己人”吃“定心丸”,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各級政府和工商企業從業者都要提振精氣神,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通過加快複工複産速度、打通産業鏈堵點、落實企業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和穩崗就業支持政策,盡快恢複正常生産生活秩序,努力降低疫情對經濟增長基本支撐面的影響。
二是認真研究和實施民營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救助計劃。加強四個方面的援助,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幫扶:首先是財稅援助,如減免小微企業稅費,稅款延期繳納,社會保險費緩繳;其次是金融援助,加強信貸纾困。遼甯、浙江等地都提出,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國家要求取消各類違規手續費,減少融資附加費用,降低融資成本。銀行不得盲目地抽貸、斷貸、壓貸,對于還款困難的企業給予展期、續貸、減免逾期利息等幫扶;再次是法律援助,江蘇、浙江、湖南等地要求涉外部門、國家商會、貿促會等要主動作爲,適當爲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國際貿易合同的企業辦理與疫情相關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最後是進行就業援助。
三是加大對市場主體支持力度。要落實好纾困惠企政策,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財政政策、更加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政策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繼續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確保各項纾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強化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發展普惠金融,支持適銷對路出口商品開拓國內市場。銀保監會表示,2020年會繼續要求銀行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量增價降”,投放數量比過去更多,價格比過去更便宜。除了給民營企業增加貸款外,金融機構還可直接減免利息。建立健全“供應鏈金融”,幫助民營企業清算“應收賬款”。在整個供應鏈中,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的核心企業往往在交貨、價格、賬期等方面對上下遊配套企業——大都是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要求苛刻,給這些企業造成了不小壓力。可以說,將拖欠的應收賬款“活化”爲民營企業的現金流,通過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遊配套中小企業,可以很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
四是用好用足國家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篩選一批“新基建”項目,充分發揮固定資産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通過出台消費券、降低部分進口産品稅率等支持消費性服務業發展的措施,激發人們的消費熱情,促進補償性消費迸發。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針對疫情導致的出口承壓加劇,提出充分利用産業鏈較齊備、制造效率較高、疫情控制較好的情況以及農産品、紡織服裝、機電産品等領域的優勢,反向出擊,填補市場短缺,通過拓展市場化危爲機。
五是鼓勵企業數字化轉型。以疫情爲契機,國家出台實質性政策推動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特別是鼓勵民營企業數字化,加快完成産業鏈整體線上線下一體化,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向先進智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變。
保市場主體,政府部門要增強服務意識
在保市場主體中,政府部門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保護納稅人合法權益,樹立親商、重商、敬商的理念;二是理順管和放的關系,既要管好也要放開;三是處理好“給”和“取”的矛盾,達到一個“雙贏”的效果,既立足于“取”,又立足于“給”,先讓利後得利。
在保市场主体中,要把營商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充满活力的人才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好外商投资法,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幹部要光明磊落地同企業交往,了解企業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涉企政策制定要多聽企業家意見和建議,同時要堅決防止權錢交易、商業賄賂等問題損害政商關系和營商環境。要更多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支持企業家以恒心辦恒業,紮根中國市場,深耕中國市場,創造能夠讓客戶投資放心,辦事順心,生活舒心的環境,真正使各個地區成爲“投資的沃土”“發財的寶地”和“創業的樂園”。
(作者:遼甯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梁啓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