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排行
我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文化建設角度說,這實際上等于提出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貫徹于整個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價值觀——我們不妨稱之爲民生理念,進而建設民生文化這一軟實力。對企業來說,這就是在要求把民生理念作爲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以確保生産、研發、營銷、銷售等都沿著惠民利民的方向健康發展。
民生導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果
我國“十二五”規劃將民生理念放到主導價值觀的高度,實際上也是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貫徹落實“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果,旨在對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奉行GDP主義、背離民生利益的發展傾向予以有效的克服和糾正。事實上,我國經濟近些年來一直存在著一些嚴重的背離或損害民生利益的現象,從“毒奶粉”、“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斷出現,到動辄多人被困井下的礦難事故的不時發生,從房地産市場中的房價畸漲、捂盤惜售,到股市中的黑幕交易、金融欺詐,從生産經營中的低端加工、山寨模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到消費中的購買名車、公款旅遊、花錢作秀、鋪張浪費……,盡管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究其文化思想根源,就在于相當不少經濟行爲在出發點和落腳點上並未能充分體現民生理念,反倒是GDP主義、單純經濟效益觀,甚至西方的拜金主義、消費享樂主義等占據了觀念上的主導地位。可以說,民生理念反映了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理所應當構成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對企業來說,也應將民生理念作爲轉型時期企業發展的主導價值觀,圍繞民生理念在研發、生産、管理、銷售、營銷、服務等方面做好創新,這與作爲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人本理念在地位和作用上並不矛盾。人本理念要求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民生理念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顯然,後者可看作是前者在企業與百姓大衆之間利益關系上的體現,構成處理二者關系的基本原則和指南,它與作爲人本理念在企業價值觀上具體體現的“顧客至上”、“服務第一”等理念在內涵和精神上也是相一致的,因爲一切顧客的需要,歸根結底是民生的需要,而民生的需要則反映著人性的需要,反映著人們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因此,企業要想有效滿足顧客的需要,必須把從人性的角度設身處地考量其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和欲求,以充分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要和心理動機,進而爲其提供良好的人性化的解題方案,切實保障他們的種種民生權益,而不是把顧客僅僅當成能帶來利潤的工具,或是能掏腰包的“上帝”。
民生需要是轉型時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
將民生理念作爲企業經營管理的主導價值觀,實際上是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集中體現,因爲企業作爲一種社會經濟組織,其與生俱來的使命就在于以産品和服務盡可能地滿足社會或市場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利益主體是社會公民,或者說是老百姓,因而這些需要就體現著民生的需要。就是說,民生需要構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目標。爲此,企業對社會應秉持知恩圖報的感恩意識,積極根據市場需要及其變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要嚴格履行基本的經濟責任,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確保産品的質量、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還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積極支持慈善公益事業,從而形成服務民生與企業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滿足民生需要構成企業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首要前提,雖然企業爲生存和發展必須以盈利爲目標,但盈利是有前提的,即要以滿足顧客的利益需要爲前提,也就是要以滿足民生利益爲前提,就是說,企業盈利目標的實現意味著企業與消費者的利益雙贏。否則,只要企業“贏”、顧客“輸”,那就等于損害了民生利益;只要顧客“贏”、企業“輸”,那等于企業虧本,也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惟有利益雙贏才是公平公正、可持續的經營之道,才合乎市場經濟的商品交換規律,以及自利利他的倫理學規律。只求自利反難盈利,損害顧客反會害己,惠民利民方能自利,這就是企業經營的辯證法。企業若能誠心誠意地爲民生利益著想,想方設法爲顧客提供最好的産品和服務,必會不求商機而商機自來,不求盈利而利潤自到。對這一點,世界上優秀的企業家都明確予以指出並反複強調。如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指出:“誠信經營的企業不可能得不到利潤回報,利潤將會作爲良好服務的報酬而自然到來。利潤不是基礎——它只是服務的結果”;“企業只有提供服務,才是真正的企業;企業必須少從社會獲取,而多付出給社會”;“浪費和貪婪妨礙了真正意義的服務”。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也說過:“經營的目的是爲社會服務,利潤乃是服務的報酬”;“公司所贏得的利潤並不是反映了公司的貪婪,而是來自社會的一種承認,說明公司所提供的服務是有價值的”。
明确认识到“利益双赢、服务第一”这一价值观,对于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十分重要,事实上,近年来驱使一些企业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的思想动因,主要就在于唯利是图、没有节制的贪欲,为牟取暴利不惜以牺牲道义为代价,从而走向了害人害己的歧途。现实中还有一些企业奉行主观为盈利、客观为顾客的价值观,片面地把顾客当成盈利的工具,自认为如此盈利也合法合理,其实这只是在一定條件和程度上合乎了市场交换利益双赢的规律,暂时可能不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但因其不懂感恩顾客、回报社会,总是把赚钱贪欲置于民生利益之上,一旦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之时,这些自私的企业就可能做出违法悖德甚至伤天害理的恶性事件。品牌价值曾高达149.07亿元的三鹿集团,在“毒奶粉”事件出现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走向解体,其致命决策的思想发端正在于此。
民生需要是企業市場化經營策略的價值導向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民生需求一般都是通過市場需求體現出來的,對民生需求的滿足也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即通過市場杠杆整合有限的社會資源來實現,而在這一過程中,誰家企業在運用市場化手段上做得好,社會資源就優先流向它,它就能借以有效實現企業的盈利目標。企業的生産和經營要以市場爲導向,盡可能地滿足全社會各種目標市場群體的需要,並以此來確保企業盈利目標的實現,這是企業市場化經營的基本策略。市場化策略意味著抓住市場出現的盈利商機,通過研發或生産及時向市場提供所需的産品;意味著優化資源,並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利潤回報,當然這要以保證産品質量、顧客滿意爲前提。從民生角度看,各種目標市場群體都屬于不同群體的社會公民,其在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諸方面的市場需要,它們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種種表現,都可以說是反映著民生的需要,就是說,民生需要構成一切市場需要的內在本質,民生利益是企業市場化策略更內在、更根本的東西。而企業滿足一定目標市場需要的市場化手段,只是在其人力、財力、物力、科技、信息諸方面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情況下的最優化選擇,實際上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滿足民生需要,並以此來實現既惠民利民、又確保自身盈利的雙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民生理念構成企業一切經營管理的市場化策略的基本價值取向,構成企業實施市場化手段以實現盈利目標的指導思想。
也正是因爲民生需要反映了市場需求更本質的東西,一個企業在市場化經營中愈是能夠以民生爲導向,愈有助于從紛繁複雜的市場變化中發現潛在的商機;也愈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現有目標市場群體的購買意向、心理動機、潛在需要等,從而依此進行研發或生産,爲之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乃至引領或獨占新的藍海市場;也愈能通過提供更好的體驗來贏得顧客更高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提高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當然,也更有助于贏得企業員工的滿意和忠誠,充分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此做法,企業盈利就是自然而然、情理之中的事了。
由于社会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大众消费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民生需要往往不能转变为大规模的市场群体需求,但企业若是能够通过研发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性能优越的大众化产品,则能够引领市场需要,甚至开辟一个新产业。历史上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正是通过围绕民生需要研发新产品,引领了市场需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并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就可以说是一个以科技创新和市场化经营手段满足民生需要的典范。从年轻时起,福特就致力于研发一台操作简单、轻便耐用、安全舒适、价格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大众车,后来他终于研发出大众化的T型车,而在T型车之前,汽车还属于少数有钱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还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是福特关爱民生利益的奋斗将百姓的希望变成了现实,而且福特还进一步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條汽车生产流水线,实现了汽车规模化、高效率的生产,大大降低了T型车价格,并引发了汽车工业的革命,使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用上了汽车,迅速将美国变成“装在轮子上的国家”。福特公司不仅在研发生产和经营上贯彻民生价值导向,而且在提高员工工资方面也是如此,如1914年推行的日薪5美元高薪政策,不仅有效解决了员工短缺问题,而且让许多员工家庭富裕起来,有效改善了民生利益。
在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時期,還有許多民生問題亟待企業來參與並提供解決方案,特別是在公共健康、公共安全、環境治理、資源開發與利用、城市發展、防災減災等方面,都面臨著重大民生科技需求問題,光靠政府介入是不夠的,企業也需要通過研發和市場化手段積極參與解決,如圍繞民生需要研發新産品、推出服務新項目,推動民生科技成果的轉化及至産業化,這有助于企業將民生需要轉爲盈利商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利益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 遼甯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本文原载于《人力資源》2012年11期
- 上一篇:百千調研課題申報通知
- 下一篇: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立項公示